请输入标题 bcdef
这是一个迟来了13年的拥抱。13年来,李兆坤把做过的好事埋在心底,而如孜江·吐逊却没有放弃寻找恩人。今天,这场苦寻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。一声感谢,一个深深的拥抱,让这对民、汉兄弟再续前缘。
请输入标题 abcdefg
2017年3月25日,春天里一个温暖的日子。
上午11时45分,一辆白色的面包车驶进新疆某部队机关院内,车似乎还没有停稳,来自新疆喀什市的如孜江·吐逊就一步跨出车门,与早早在这里等候的该部军官李兆坤紧紧地拥抱在一起;如孜江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。
这个见面,38岁的如孜江期盼了13年。
如孜江?吐逊为李兆坤赠送维吾尔族小花帽
李兆坤和如孜江?吐逊回忆往事
如孜江?吐逊珍藏的汇款单和明信片
如孜江?吐逊向李兆坤赠送锦旗
下面让时间回到如孜江?吐逊大学时光,一起来了解他们之间的故事吧~
我终于见到你了
1999年,20岁的如孜江收到了新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,成为该校经管学院的一名大学生,但如孜江的大学生活比其他同学要艰难很多,因为他没有生活费来源,全靠自己想办法解决。
那时,如孜江的家在喀什地区疏附县阿瓦提乡阿曼拉村,爸爸在1992年就去世了,妈妈身体多病,家里主要靠姐姐在村里给邻居打工干活挣点钱,他第一年上大学的学费是村里、乡里和父老乡亲们凑的。
“那时候,如孜江非常困难。”如孜江的大学同学赛甫拉·热合木吐拉告诉记者,如孜江经常一天就吃一个馕。为了挣生活费,如孜江学习之余,除了在学校勤工俭学,还卖过水、袜子,经常提着一大袋馕在学生宿舍叫卖。
当时,李兆坤在乌鲁木齐民族干部学院学习维吾尔语翻译专业。2001年春节,一次同学聚会,李兆坤听说在地方大学里,还有不少学生生活困难。18岁的李兆坤心里记住了这个事儿。很快,李兆坤给新疆大学教务处写了一封信,表达了自己想资助一名品学兼优贫困大学生的意愿,当时李兆坤作为学员每个月仅有340元津贴,这受资助的100元钱,对于如孜江·吐逊来说,更显得弥足珍贵。
最终,新疆大学向李兆坤推荐了如孜江。2001年4月,如孜江领到了第一笔来自李兆坤的捐助。那年,如孜江22岁。李兆坤的资助,就像一道明亮、温暖的光,照进了这位年轻人的心里,照亮了他今后的人生路。
从那以后,李兆坤每个月都会按时汇来100元,寒暑假也不会中断。资助一直延续到2004年5月。
2004年6月,如孜江拿到了毕业证书。此时此刻,李兆坤就是如孜江最想见的人。但是,电话没能打通,如孜江和李兆坤失去了联系。同学们说,那段时间,如孜江就像丢了魂儿一样,经常愣神。
从那时开始,倔强的如孜江开始执着地寻找李兆坤,一定要找到这位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帮助过自己的人。连如孜江自己都没有想到,这一找竟然找了13年之久。
如孜江紧紧地拥抱着李兆坤,这是一个等待了13年的拥抱。这位泪流满面的维吾尔族中年汉子不停地说着:“我终于见到你了,我永远不会忘记你。”
一定要找到他
自从见到李兆坤后,如孜江的脸上就挂满了笑容。
“我有一个信念,那就是一定要找到他。”如孜江激动地告诉记者。
如孜江小心翼翼地从怀里拿出了一张汇款单。记者看到,这张汇款单上的日期是2002年6月13日,因为这张汇款单投递是在暑假期间,如孜江没有及时取款,导致汇款单作废。汇款单上寄款人的地址“奎屯市某部队”成为如孜江寻找李兆坤的唯一线索。
依据汇款单上的地址,如孜江赶到了奎屯,可是李兆坤所在的部队已被裁撤。接下来的两年里,如孜江在乌鲁木齐边打工边寻找,几乎找遍了驻防在乌鲁木齐的大部分部队,甚至还跑到了石河子和昌吉,但都没有结果。
2006年8月,如孜江开始在喀什市阿瓦提乡双语幼儿园上班;2014年3月,如孜江成家了。有了稳定的工作,有了一个幸福的家。生活越来越好,可如孜江想找到李兆坤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。
经人介绍,如孜江写的信“寻找李兆坤”2016年底在“守卫喀什”微信平台刊发后,有人告诉他一条重要信息:“李兆坤在昌吉”。这条信息让如孜江欣喜若狂,但接下来依然没有结果。
2016年9月底,组织上派如孜江到新疆教育学院进修。他报到后,利用业余时间又开始继续寻找李兆坤。直到今年3月找到自治区团委后,寻找有了重大进展。
2017年3月17日上午10时,如孜江接到一个来自部队的电话,告诉他李兆坤就在他们部队,但是正在南京学习,等联系好后会尽快通知他。“我太激动了!我寻找了13年,终于找到帮助过我的恩人了!”如孜江说,当时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。
李兆坤专门请假从南京赶了回来。13年后的相见,李兆坤也很激动。他对记者说:“今天见到如孜江,才知道他费了这么大的劲儿在找自己,我也很感动。”他说,那个时候,大学生还不是很多。当年自己做的一切,就是想帮如孜江完成大学学业,没有想其他的。现在,看到如孜江一切都挺好的,自己的心愿也算实现了,感到很欣慰。
这不仅仅是钱的事
“这不仅仅是钱的事……”,如孜江不时在重复这句话。而且在说这句话时,喜欢把手放在胸口上。如孜江说,李兆坤给予自己的绝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帮助。
如孜江有两样无比珍贵的东西。一个是2003年元旦,李兆坤用维吾尔语写给如孜江的贺年卡;另一个就是那张汇款单。
2002年,如孜江体弱多病的妈妈去世了。那段时间,如孜江的情绪特别低落,整个人陷入悲痛之中不能自拔。这个时候,李兆坤来到了如孜江的身边。
“十几年过去了,我依然记得李兆坤当时给我说的话。他告诉我,人一辈子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,但是,不管遇到什么困难,都要坚强振作,勇敢面对;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学习,只有学习,只有知识才能让你有更好的前途。”如孜江向记者回忆当时的情景,是李兆坤帮助如孜江走出了阴云密布的低谷。
“当时,如孜江都有轻生的念头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李兆坤不仅给了如孜江经济上的帮助,而且还救了如孜江的命。”赛甫拉说道。
从那以后,如孜江更加刻苦努力地学习。熄灯后,宿舍楼里的走廊里;清晨,天还未亮时的路灯下,都可以看见如孜江发奋苦读的身影。大学学业结束时,如孜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。
“那时每次打电话,都能感觉到他在变化、在进步,性格变得越来越开朗,话说得也越来越多。”李兆坤说,他和如孜江两个人之间,实际上是互相在影响着对方。比如,面对困难,如孜江的坚强和进取态度感染着李兆坤。2002年李兆坤军校毕业,分到部队后,2004年就立了个三等功。
如孜江比李兆坤大两岁,但他喜欢叫李兆坤“大哥”,因为他觉得李兆坤很多事儿做得就像自己的亲大哥。
“民族团结要从娃娃抓起。”现在,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家把孩子送到了双语幼儿园。如孜江也越来越认识到作为一名“双语教师”责任重大。
如孜江发自内心地说道:“‘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’这句话,在我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验证。”在幼儿园,如孜江经常给孩子们讲述自己的故事,让他们从小热爱祖国,热爱共产党,明白民族团结一家亲的道理。
如孜江带的班里有47个孩子,最大的5岁半,最小的4岁。每次,如孜江给孩子们讲完李兆坤帮助自己的故事后,他会让孩子们把这些故事讲给父母听。第二天,当孩子们扬起可爱的小脸,纷纷告诉老师,父母听了李兆坤的故事后,一致称赞李兆坤是个好人,告诉他们长大后也要做像李兆坤一样的人。
如孜江现在是家喻户晓的民族团结义务宣传员。他自己有个想法:以后要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升国旗。
这个真实的故事不但被各大网站报道,也传入了大家的口中,这是一些来自网友的评论:
@等着收信的汉子:民族团结一家亲,我们是永远的亲人。
@Zeng&Cher:我永远都不会忘记你,我的好兄弟!

@牵你的手好吗:坚强的人儿,13年都没有停止寻找,这样的故事让人感动,人间自有真情在,点赞!
资料来源:新疆网、解放军报记者部(ID:jfjbjzb)、图片史海平摄
本期编辑:田海霞

本期审校:张 旭
小编微信slxy3022036043
丝路新语QQ交流群374467280
欢迎投稿:3022036043@qq.com








添加新评论